栏目分类
新闻中心
【科普】夏日炎炎,中暑防治要了然
来源: 发布时间:2022/8/4 作者:肾内科 陈萍祯 阅读数:2124
三伏天至,骄阳似火。随着热浪来袭,大家纷纷开启吃瓜、游泳、叹空调、畅饮“肥宅快乐水”模式。今天,我们来“趁热”科普,讲讲“中暑”的那些事。
“中暑”大家都不陌生,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人体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四点:环境温度过高、产热增加、散热障碍、汗腺功能障碍。
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热痉挛是剧烈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及抽筋、腹部肌肉痉挛,无明显体温升高。热衰竭表现为在热痉挛的基础上,出现发热、中心体温升高不超过40℃,进行性疲乏加重、心率增快,伴有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以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特征,往往躯体温度大于40℃,常导致肾脏、肝脏、凝血功能异常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
上述三种情况可以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
发生中暑要及时正确处理,错误的急救方式不仅拖延时间,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以下错误急救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掐人中。掐人中能刺激疼痛,但对于昏迷患者,掐人中时可能因疼痛刺激而引起误吸窒息,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
误区二:猛喝凉水。中暑后需要合理补水,大量出汗伴有电解质流失,大量喝凉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低氯血症,即俗称的“水中毒”。
误区三:服藿香正气水。百姓认为藿香正气水是治疗中暑的“神药”,这是片面的。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阴暑”,与现代医学的热射病不同;其次,藿香正气水的乙醇含量为40%~50%,服用后可能引起脱水,进而导致中暑损伤加重。
误区四:服退热药。中暑发热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中暑导致的发热是人体的散热中枢受损、热量积聚,不能通过出汗散发,而退热药主要通过让身体发汗来降温,中暑后身体本就缺水,再服用退热药发汗可导致身体缺水加重,适得其反。
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中暑的救治非常重要:
1.转移: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并快速测量体温。
2.降温:患者头部捂上冷毛巾,可用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子或电扇加速蒸发散热,有条件的也可以用降温毯降温,当体温将至39℃以下时,暂停降温。
3.补水:清醒患者饮用含盐饮料,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
4.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应用担架运送,运送途中注意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有肾衰竭者,需考虑行血液透析治疗。
未病先防,积极预防中暑的发生,以下应做到:
1.加强宣传教育,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做好防晒。
2.炎热天气减少户外活动,如需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
3.改善高温环境工作条件,适时休息,观察出汗量和尿液变化,如出汗多、尿量明显减少且尿色加深,提示电解质丢失及体内缺水,应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
4.中暑恢复后,数周内避免阳光下剧烈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