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河源市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正文内容

2009年先进科室事迹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4/7  作者:河源市人民医院  阅读数:3583

树典型 扬正气 争创优 赞先进

            ----2009年先进科室事迹综述

2009年,是我院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422,按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的新院正式投入使用。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以新院建设和搬迁为契机,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保增长、促发展、抓质量、保安全”为目标,以推进行业作风建设试点单位为抓手,狠抓基础管理,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院管理创新、提高全员素质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团结协助、成绩突出的科室和敬业爱岗、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一场特殊的战斗,再现传染科光辉形象 


 

2009年初,手足口病例仍有多发;下半年,各地又相继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院是市区收治重大传染病的唯一定点医院,传染科成为定点收治科室之一,这便拉开传染科抗击手足口病和甲流疫情的战斗序幕,再次展现了这个曾在抗击“非典”中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科室的光辉形象。

“争取不出现死亡病例”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也是传染科的战斗目标。9-12月份期间,我市甲流出现发病高峰,传染科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精心完成大量住院病人的救治工作,又要处理成倍巨增的门诊病人,一个医生每天接诊四五十个发热病人,收住十多个住院患者。上班的医务人员从早忙到晚,有时一整天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经常是早晨上班前吃了饭,一直到晚上下班才吃第二顿,回到家里刚躺下打个盹儿,电话一响,又要去医院加班。一个多月下来,传染科的医生和护士就累倒了好几个。人累倒了,但传染科的精神没跨下,大家上班的态度和工作激情依然高涨。院领导班子经常亲临一线指导工作,科主任詹涛和护士长曹东晖以身作则,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病情危重的患者,都在科里蹲点加班,安排救治工作。

2009年我院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66例,其中重症17例,

无一例死亡。在这个巨大成绩面前,传染科人不骄不躁,科主任詹涛总是笑着说:“传染病是人类的杀手,而我们是杀手的杀手!”然而也只有传染科人,才能真切体会到,这成绩背后付出的巨大辛酸和汗水及在自己肩上扛负的沉甸甸的重任。

 

无私奉献,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春寒料峭,气候无常,又到了细菌病毒肆虐的季节,一时间体质较弱的婴幼儿患者猛增,小到刚出生,大到十几岁,由家长前呼后拥涌向儿科门诊、病区,原本繁忙紧张的儿科诊室、治疗室,更加“热闹非凡”起来。上班时间还没到,候诊的地点已是人满为患,人头攒动中,夹杂着婴儿的哭声、幼儿的吵闹声、家长的抚慰声,儿科新的一天开始了。医护人员步履轻盈,紧张有序工作着,一有间隙,还要整理被患儿拉乱的物品,清扫婴幼儿的屎、尿、呕吐物,无论哪一班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

人们常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儿科医护人员对患儿所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分不开的。科主任盛学梅、余连芝工作中以身作则,以行动代替说教,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认真传、帮、带,不论是病房,还是门诊,哪儿忙往哪儿去,在她们的日程中从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作为专家组成员,她们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得失,既要忙科室的工作,又要指导全市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人的诊疗工作。对于她们来讲,时间已不是上下班的标准,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

在科主任的带动下,儿科形成了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每天你都可以看到各位医生身边不断有家长咨询或带小孩治疗,上夜班的医生,往往忙到第二天中午才下班。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儿科在业务量增加,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科室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儿科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级科研立项三项。在2009年度小儿手足口病及甲型H1NI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儿科收治了全市的危重症患儿。全体医务人员不畏辛苦、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完成患儿的诊疗护理工作,无一例死亡,得到病人家属的高度赞扬,受到省、市领导及专家的肯定和表扬。

在儿科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整天辛勤忙碌的护士们,印象深刻的是她们对患儿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一针见血”是家长对儿科护士护理技术的最直接的要求。为了这个目标,很多年轻的护士,早上班、晚下班虚心向前辈学习。操作技术几乎个个身手不凡,工作中患儿的屎、尿、呕吐物溅到衣服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她们全然不顾。最有趣的是儿科护士形容她们“吃饭像打仗”。由于工作繁忙,越到中午,儿科病人护理工作越集中,能吃上饭已经是阿弥陀佛了。护士们不忍心因为自己吃饭时间长,而让其他人承担更大压力。热饭、吃饭、喝水不到十五分钟,盆、碗、勺不停的演奏着交响曲,哪能顾得上吃像。没有人要求她们,但大家以对患儿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做到了这一点。

 

锐意进取,创新发展


 

外一区承担胃肠、肝胆、小儿、甲状腺疝,腹部损伤等外科疾病的救治工作,是医院重点发展科室之一。胃肠肿瘤诊治、甲状腺疝外科、小儿外科、创伤外科等方面均在市内领先。拥有医护人员30余人,其中主医师1人,副主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2人,硕士研究生3人。

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做大、做强专科业务,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近年来外一区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获市科研立项五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三项。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改变了传统的疝修补方式,大大降低了疝复发率;小切口治疗小儿疝,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使之甚至成为门诊手术;左半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致肠梗阻采用一期手术,提高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直肠癌致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获河源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面达省内领先水平。

2009年搬入新院后,科室瞄准微创技术发展的前沿,成功开展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取得良好效果。成功对一名出生仅三天的患复杂先天性肠道畸形新生儿实施手术,在新生儿救治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使我市在新生儿抢救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医疗质量的管理,科室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狠抓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外一科工作规范》,严格规定了各种疾病的检查、治疗程序。三级医师查房,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使上级医师有责有权。严格病例讨论制度,在讨论中整合专家的不同观点,优化手术、治疗方案,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形成了在原有熟练掌握手术上要质量、要安全、要方便快捷,减少创伤,减少费用的指导思想。

良好的就医环境,优质的服务,一流的诊疗水平,吸引了广大患者前来就诊,普外科业务量不断攀升,每月的床位使用率均在100%以上。20094月搬迁新院后, 共收治入院患者2100余人,开展手术1600台,业务收入位居全院之首,全年未出现过一例医疗护理差错及医患纠纷。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抓质量管理,促业务发展






2009年最后一次院领导行政查房,在内二区进行。党委书记、院长听了科主任工作汇报和新年计划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打造学习型医疗团队,管理上水平,技术上台阶,促进了业务的蓬勃发展,使内二区医疗工作走在了全院的前列。

借医院整体搬迁的契机,科主任抓住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线,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核心规章制度,以脑梗塞单病种质量控制为突破口,全面实行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规范化,所有疾病严格执行定位、定性,从而减少了误诊及漏诊的机会,提高了确诊率和对疾病预后和转归的认知能力,为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打下坚实基础。科室建立了专科书柜及教学带教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科室业务知识讲座、医师三级查房、疑难病历讨论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同时结合神经内科疾病特点,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让病人家属在更短时间理解病情,大大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科室坚持一手抓医疗业务发展,一手抓行业作风建设,不断改善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上水平、上台阶,坚决杜绝收受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杜绝医务人员“生、冷、硬、顶”等不良现象,树立了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在不断抓医疗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与血液透析科合作,利用血浆置换技术,成功抢救了一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填补了本市的技术空白。

内二区住院的多为老年病人,不是昏迷就是瘫痪,合并症多病情危重,自理能力差,病人情绪波动大,需要护理人员对他们全身心的照护。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为病人翻身、更衣、处理大小便,防止压疮发生已是最基本要求,为了减轻病人痛苦,科室开展了老年PICC技术,老年、卒中专科护理,提升专业内涵。通过出院病人护理随访,指导病人康复训练,使护理服务延伸至病人家庭,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李金锋、杨建辉、司丕成、黄运强、黄桂兰)